2018年7月,我从镇上来到乳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新变化带来新要求,也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考和新收获。我也逐渐体悟到每一份务实的努力、每一次触发的思考、每一点反思和修正、每一次惯性思维的突破,都来自于适应变化的过程,都来自于不移的初心。
一、以“勤学善思”应对“情势变化”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要使你的思想行为适应新情况,就得学习”,毛主席的这句话道明应对变化的唯一真招就是学习、思考。过去一年的乡镇挂职经历,让我明白理论与实践、观念与实际间的鸿沟必须要靠实时、实地、实事的学习思考来弥合 。而第二年挂职则更让我认识到只有终身学习思考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情势变化,更好地履职履责。只有补齐知识弱项、经验盲区,加强对业务信息技能的学习、对自身位置与工作环境变化的思考和调试,才能在“变化”中迅速认识角色、投入工作。
一年前从学生到挂职副镇长的转变,需要把从“无”到“有”的路走实,那么从乡镇干部到当前工作角色的转变,则需要在以往的经验、观念、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重点的变化,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调整甚至推翻已有的“惯性”来更好地契合当前的工作。作为建设文化事业的干部,职能领域紧密关切着意识形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必然要保持高度的坚定性、敏锐性,把握每项工作的思想政治方向不偏不移;在工作重点上,较之从前,具体工作减少,工作的整体性、结构性以及与各职能部门的关联性更加明显。也正因如此,才更要下功夫对相关政策与业务知识从头学起,避免当“外行人”、做“外行事”。
二、从全力“干事”到全心“谋事”
第一年的挂职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工作一定要“干事为先”,而现阶段的挂职工作则让我意识到“谋事”与“干事”绝不可偏废,甚至要走在“干事”之前,才能确保“干真事、干好事”。因为每一个职能部门的规划谋划、每一项工作目标的实现,都意味着相关政策规定的出台,其论证出台的过程,就是谋事的过程。
每位有过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都体会过乡镇工作的“痛点”,听闻过乡镇干部对“离地政策”的怨言,或也经历过某些政策难落地、难推进,基层人力物力财力无谓损耗。“离地政策”的出现以及各种“痛点”的形成,或可归因于前期“谋事”不足。
当我从乡镇到机关,当我开始作为职能部门干部与乡镇沟通推进业务工作,就更明白自己工作中任何一个细节、任何由个人或集体产生的工作思考、下发落实的政策文件都关系着乡镇干部的具体工作,关系着老百姓在你职能领域内的感受,这使我有了“先了解、再论证、后定论”的意识和习惯,变得谨慎甚至严肃。
“农家书屋在我们许多村很难实现效能;历史文化展室许多村因具体村情很难实现;我们镇老百姓特别期待送戏下乡、送艺上门”,这些在去年工作中我产生过的质疑、困扰我的问题,在此时就成为我工作中需要进行探讨请教、广泛论证的问题:“书屋要配多少书?书单如何确定才最可能符合村里老百姓需要?历史文化展室是否应该村村建,是否能以“中心村”为重点来建设精品?花钱买书和花钱买戏怎样配比更科学?”这些思考未必都能够在现阶段得到答案或者解决问题,但它为更科学、更实际地服务人民提供了可能。在论证思考之外,多听听各方声音,敢于“调整”并尝试给予基层一定的“调整权限”,也是在现阶段工作中我的收获与感悟。所有思考、质疑、调整都会让“谋事”更科学理性,让“干事”更有实效。
三、从“微观着手”到“宏观着眼”
作一名乡镇干部,“看批文—拟方案—上汇报—冲到前头一起干”这个流程非常紧凑,每天会重复许多次,甚至需要同时对接完成多个职能部门的多项工作。巨大的工作压力确实容易产生怨言,或对来文的科学合理性产生质疑。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一部分源于“错位”:基层工作多为具体庞杂的微观性工作,面对众多“个体”,遭遇众多“个例”。而职能部门在服务大局的基础上,承担着其职能领域整个县市区的宏观战略规划职责。宏观与微观、当前局面与长远规划、地域特殊性与政策普适性之间存在着“目标”的认知差别,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或者说视角的错位导致了双方“不理解”“不认可”,长此以往就在基层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
“农家书屋效能低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建设投入?文化云在县级市真的有实施的必要?文化部门究竟需要承担哪些职能?”这些我有过的困惑在当前的挂职工作中都得到了答案:“当前我国发展阶段,优秀文化的育人、化人作用必须强势体现,文化教育塑造的精神力量必须成为整个民族的脊梁。而文化建设需要上下同步向内发力才能形成全社会的集体意识,农家书屋、文化云在基层的推进就是保障群众获得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就是要让中华文脉以意识和实体的方式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这就是基层文化建设的意义”。宏观与微观、当前局面与长远规划地域、特殊性与政策普适性间绝不是对立的,这之间的平衡和理解,需要多听听另一方的声音,两个层面之间多进行信息互通、解读指导来保证。
四、在时境变迁中坚守初心不变
终身学习、独立思考、大局意识、谋事干事,这是我在第二年挂职至今在行使职能方面的体悟与收获。而工作之外,感性意识让我认识到:工作年限越久,越能体会到“不忘初心”四个字意义深重。初心在我看来,是在世事变动中要有一个珍贵的内核永远“不动”,不犹疑,不气馁,不轻易心志,更不随波逐流。挂职过程中经历挂职单位、工作领域、分管内容的变动,不过是最平常的变化,在清晰认识变化、更新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同时,踏实、端正的为人原则不能变,扎实、担当的干事态度不能变,坚定、坚毅的信仰信念不能变,发自内心“不动”的定力本身就是对初心的坚守。
庆幸能走进“我们这些村”成为和村民站在一起笑在一起的“小闺女”,能真实地面对许多个体的困境,面对许多不曾料想过的匮乏,许多迫切的需要。只有走近才能了解,只有见过才会牵挂,只有认识差别,才会决意促进公平,才会珍惜为改善他们的生活而做的每一项工作,才会愈加坚信“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感悟也来自于前辈、领导的身教言传,回想在扶贫工作、示范区创建工作中遇到过的难题困局;回想起攻克难点时,为解决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调和程序与结果的差异、平衡规矩与情理的博弈,领导同事们反复研判,经过思辨、判断、坚持终获理想成果。我们深知难关的攻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但依然乐意成为攻克难题、推进发展过程中的螺丝钉。
在实现更高远理想的时代进程中,所有变化都是“发展突破”的预示,所有矛盾、困局、阻碍都是实现飞跃的必经过程。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襟怀坦白、不移心志、突破求真、永远奋进才能在时代洪流中行之有向、步步生根,在大变局的时代际遇中做坚定有力的追梦人。(中共威海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