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美,女,临沂市筵宾镇前新庄村人,1927年11月出生,1944年6月入党,1945年11月参加工作。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她历尽千辛万苦,抚育革命后代,用一颗善良的心,结下了两代人的情丝;用一腔纯真的爱,凝聚了鱼水般的军民情。这个真实的故事,带着传奇色彩,喜剧情节,广泛传颂在蒙山沂水之间。
尹德美同志
有我在,就有孩子在
1943年,沂蒙山区的抗日军民正处在战争十分艰苦的岁月。日寇大规模地扫荡,汉奸队无数次地袭扰,灾荒伴着战乱,人民过着“白天怕见人跑,夜间怕听狗叫”的苦日子。
一个寒冷的夜晚,八路军一部转移来到莒南县前新庄村。第二天一早,邻居孙大娘抱着一个婴儿,领着一男一女两个八路军干部来到尹德美的家里。尹德美7天前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但孩子刚落地不久,就天折了。孙大娘告诉她:男的是山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大队长黄志才;女的是部队无线电台台长刘凯。这个孩子是他夫妇的头生儿子。部队天天转移换防,每天都在打仗,孩子才刚满15天。他俩正为这犯愁,很想把孩子托咐给尹德美抚养。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嘱托,尹德美觉得自己是党员,没有什么理由推辞,可她转念一想:“我今年才18岁,还没养育过孩子,虽说产后有奶,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鬼子汉奸三天两头来烧杀,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对得起革命的同志?”因此,有点犹豫。
孙大娘看透了尹德美的心思,说:“我看你能行,你年轻能干,你家小王又是个实在人,保准能把孩子养好。你就答应了吧。”
一对革命夫妻,两双殷切的目光一起投向了尹德美。
尹德美看了看孩子,又看了看老刘和老黄,坚定地说:“孩子交给了我,就请你们放心,有我就有孩子在!”
刘凯紧紧握着尹德美虚弱的双手,感激得热泪盈眶,说:“德美是我的好嫂子,我们是异母同胞。把孩子交给您,我俩就放心了。”
说罢,刘凯夫妇就要离去。尹德美看着熟睡的孩子,说:“那就给孩子起个名吧!”
刘凯想了想,说:“抗日战争就要胜利了,就叫他‘迎胜’吧”。
从此,尹德美夫妇俩就成了孩子的父母。尹德美一家生活贫寒,平日里只吃䅟子煎饼,喝高梁糊糊,粮食不够就吃地瓜秧豆腐渣,因此奶水不足。为了不使孩子受委屈,她就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小米和白面留给了迎胜做添补。鸡下了蛋,也舍不得补月子,全攒给迎胜吃。
千难万险也要送孩子去治病
迎胜8个月时生疹子,高烧不退,呼吸困难,病情十分严重,当时又找不到医生,急得尹德美团团转。当她听说山东军区医院转移到了大店,就马上找了两名青年用睡篮抬着迎胜去治疗。
她家离大店20多里路,当时正值炎夏,他们刚走出5里路,天突然又下起大雨。尹德美怕雨水淋着孩子,就把自己的蓑衣盖在睡篮上,自己淋在雨中。雨水混合着汗水顺着面颊往下淌,一会儿就湿透了全身。
途中要过一条筵宾河。山洪下来,河水湍急。尹德美是缠足,在急流中站不稳身子,几次被洪水冲倒,又拼着全身的力气爬起来。她好不容易过了河,一只鞋被水冲走,另一只鞋又被岸边的淤泥拔掉了。她顾不得找鞋,赤着脚,直催抬睡篮的两个青年人快走。赤着的小脚被泥沙磨出了鲜血,每走一步都痛得钻心,但她一声不响,走一段路还要看一下孩子,挤点乳汁泡泡孩子干裂的嘴唇。当他们赶到部队驻地大店老牛腰村时,迎胜两眼紧闭,面色干黄,脖子都硬了。正巧,刘凯所在部队也在老牛腰村,她听说后,赶到医院,看了看孩子说:“这孩子不行了,快扔了吧!”
尹德美说什么也不依,她说:“孩子只要有一口气,我们也得想尽办法救活他!”她守着孩子,整整7天7夜,迎胜才从昏迷中醒过来。迎胜在医院住了40天,直到完全脱险,尹德美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迎胜出院了,而尹德美却累得大病一场,足足躺了半个月。
艰难困境显真情
1945年冬,迎胜刚满2周岁。刘凯夫妇接到部队开往东北战场的命令。出发前,盼望见儿子一面。尹德美与丈夫王汝秀抱着孩子,连夜赶到部队驻地筵宾夏家桥和刘凯夫妇见了面。刘凯见到孩子长得天真可爱,又高兴又难过,分别时说:“我们这一去,生死不定。我们不在,孩子就是你的。有你这样的好妈妈,我们也就没有什么牵挂的了。”
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进行空前规模的进攻和惨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当时,尹德美的丈夫担任村农救会长,因工作需要,带民工支前去了。家里只剩下尹德美和不满4岁的迎胜。
一天,放哨的民兵突然吹起了哨子,急促地喊着:“国民党来了!国民党来了……”顿时,附近响起了枪声,敌机在空中呼啸而过,中弹燃烧的民房冒起了冲天的浓烟,村里鸡鸣狗咬,哭声一片。
尹德美急忙收拾衣服包裹,背起迎胜,夹在逃难的乡亲中间向东山跑去。
这时,她已经怀孕7个多月,跑不几步,就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又跑了一会儿,乡亲们都跑散了,只剩下迎胜母子俩。跑到望海楼山脚下,尹德美感到身子越来越沉重,好不容易爬到一个山坳里,她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敌人开始清山了,望海楼山被围得密不透风。尹德美只得躲在山洞里,树丛中敌人包围了3天3夜,迎胜母子俩没吃一顿饭。尹德美饿得两眼直冒金星,小迎胜饿得哇哇直哭。没办法,他们就挖野菜,摘酸枣充饥。
第四天,小迎胜再也支撑不住了。尹德美冒险背着他爬到山对面的看山人家里,要了一块煎饼给孩子吃了。刚出门,敌机又来轰炸,尹德美趴在地上,用身体紧紧护着迎胜。爆炸声一停,她赶紧又背起孩子爬到山石缝里躲起来。直到敌人全部撤退走了,她们才出山。
母子情深难分离
1949年,上级派人来到尹德美家接孩子,说:“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猖獗,组织上考虑你的处境困难,决定将迎胜接走。”尹德美说:“孩子的父母临走留下话,不见他俩的信,我不能放孩子走。他父母不在跟前,我就是孩子的亲人,纵使有千难万险,我也要亲手把孩子拉扯大,当面交给他父母。”收容队的同志听了尹德美的话,十分感动,放心地走了。
1949年7月,新中国即将诞生,迎胜的爸爸妈妈从东北战场转战到湖南长沙市,便派了迎胜的大爷和一位警卫员来接迎胜。
见到迎胜的亲大爷,尹德美夫妇悲喜交集,内心也充满了矛盾。6年来,他们夫妻日夜操劳,盼的就是这一天,全国解放了,送孩子同父母团圆。可是,当这一天来临时,朝朝暮暮建立起来的母子情使她和孩子难舍难分。
迎胜见了陌生的大爷和警卫员,又听说要他到老远的地方去,吓得躲在尹德美的身后,就是不跟大爷走,他苦苦哀求说:“我不离开妈妈,我一刹也不离开妈妈。”
半个月过去了,迎胜的大爷和警卫员心急如火,聪明的孩子也预感到大爷非要把他带走不可了,就偷偷跑到村前的䅟子地里躲起来。
尹德美找不到孩子,急得几乎发了疯。一家人从村里找到村外,不停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当迎胜听到了妈妈那焦急而熟悉的喊叫声时,在糁子地里“哇”地大哭起来。这天夜里,尹德美抚摸着养育了6年的儿子,一夜没有合眼。
第二天一早,尹德美亲手给迎胜换上刚做好的新衣服,煮了一篮子鸡蛋,从头到脚看了又看,抱起孩子亲了又亲。
到了长沙,迎胜仍不认生身父母,吃饭不上桌,时常跑出来要回老家,吓得刘凯夫妇做了很长时间的护卫工作。
儿子变成了女婿
新中国成立后,迎胜跟随爸爸、妈妈到了北京,还时常想念他的山东妈妈。1953年,刘凯信邀尹德美去北京观光,看望迎胜。尹德美接到信后,就急急来到北京。当她来到刘凯的楼下时,迎胜在楼上高兴地边往下跑边喊:“山东妈妈来了,山东妈妈来了!”尹德美百感交集,紧紧把迎面扑来的迎胜搂在怀里,鼻子一酸,热泪夺眶而出。一个月过去了,尹德美要回家了。临走时,刘凯问她需要什么东西。尹德美说:“我别的东西都不要,就要你们在战场上用过的那个洗脸做饭的钢精盆。迎胜好奇地问:“妈妈,你要那个干什么?”尹德美说:“看到它,我就想起了你爸爸、妈妈,也就想起了你。”
迎胜虽在繁华的北京城里长大,他却没有忘记沂蒙山区的妈妈,1959年春节,他又回到莒南县看望了尹德美妈妈。1965年,他大学毕业了。他把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尹德美妈妈。1967年,尹德美接到刘凯一封信。刘凯在信中说:“老尹,我们两家的感情是在革命的风风雨雨中建立起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迎胜是在你身边长大的,他与梅吉年龄相当,咱们两家就作个亲吧?”(梅吉是尹德美的女儿)看过信,尹德美却犯了犹豫。
信发不久,刘凯又千里迢迢来到尹德美家,拉着尹德美的手说:“老尹,就让咱们结门亲吧!”
尹德美说:“他俩都是吃我的奶长大的,我了解两个孩子。但我闺女是农村户口,怎么能配得上迎胜儿呢?”
老刘说:“只要他俩同意就行。我看梅吉这样的媳妇,迎胜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呀!”
1970年,迎胜同梅吉结婚了。现在,尹德美被迎胜夫妇接去北京安度晚年。(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