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用电脑播放动画片给孩子们看
李庆和村里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
图为村里的留守妇女在“三德”服装公司生产的场景
201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众人不解的眼神中,我离开了南方那个流光溢彩的繁华大都市,回到沂蒙老区一个贫困寂寥的村子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任职的埠阳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下村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属于库区移民村。山场资源丰富,但是耕地贫瘠。多年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短缺、技术匮乏,一直制约着村庄的发展。上任之初,村子里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
为了啃下脱贫这块“硬骨头”,在村几年,我不断摸索可行的发展道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完成公路村村通、引水灌溉、电网改造、文体广场建设、道路拓宽、绿化亮化美化、幼儿园、医疗卫生服务点等建设项目,村内卫生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村庄基础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产业打造方面,根据村庄山场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提出“高中低”增产增收模式。先后发展了核桃种植、肉羊养殖、集市贸易等富民项目,争取小流域治理、土地治理改造等增地增收项目,2013年成立的铭利达养殖场已获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千亩核桃园也开始收获效益,集贸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此外,我还先后提出“奉献、能干、团结、远见”的埠阳精神,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五好典型”评选活动、系列广场文化活动,整理编写《埠阳村志》,举办埠阳夜校,汇聚向上的力量,提升发展的质量。
但是,村里的青壮年还是要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经商,哺育人才的乡土得不到人才的反哺;村里留守儿童还是大量存在,辍学现象、暴力虐童事件依然频发;留守老人还是孤单地守候老宅老院,掰着指头数日子,盼着儿女逢年过节回来;一些贫困的村民还是“等靠要”,等着吃低保、吃救济……
2015年4月,为了能让村里的贫困户尽快脱贫,村里给36户特困家庭每户发放了一只羊,初衷是希望他们通过养羊来增加些收入。然而就在第二天,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有的贫困户竟然把羊杀了,“扶贫羊”成了一锅羊肉汤。
在那个春意盎然、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仿佛被打入冷窖,透心凉。扪心自问,多年的坚守和追寻是不是还要继续?精准扶贫到底怎么扶?农村发展,农民脱贫,需要情怀,更需要智慧;需要梦想,更需要实干;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村情实际让我认识到“扶贫必先扶志”的分量,开始重新审视扶贫路径。
2015年6月,通过到外地参观考察,发现鞋类服装代加工项目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资金要求不高,符合村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多方论证,我决定走“集体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的路子。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平整村西面3亩荒芜的山地,建造了500平方的厂房,购置设备,注册成立了“三德”服装有限公司,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张传勇返乡创业,成为“三德”公司最大的股东。
“三德”源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希望通过“小项目”激活村庄发展“大活力”。我们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跑市场,寻订单,促发展,与青岛、苏州、无锡、南通、海宁等地的鞋厂、服装厂开展广泛合作。截至目前,下村乡8个工作区,已经在5个工作区设置了加工网点。一年来生产各类成品和半成品鞋105万双,服装72万件,带动本村及附近村620余人就业,506户脱贫,扶贫溢出效应明显,形成了可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模式。
现在,虽然我已经离开了村子,但我一直关注“三德”的发展,通过地处苏南地区的优势,我到南通、无锡、常熟等地给公司找订单,并组织厂里的员工来这边考察学习。在以后的发展中,“三德”服装有限公司要更好地发挥扶贫带动效应,多频共振,唱好“四部曲”。一是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产能,立足于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与外部服装公司、鞋厂的合作,继续做大做强OEM(定牌生产合作)板块业务。二是明确市场定位,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充分挖掘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生产销售带有乡村印记和乡村风情的服饰,让“三德”服饰成为一种乡村符号、一种文化印记。三是立足沂蒙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加工富有历史印记的红色旅游产品。通过与红色旅游景区合作,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抱团发展,放大脱贫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内外资源,线上线下资源,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其他贫困地区推广复制,通过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小镇,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风雨人生路,难忘村官情。一直以来,我不知道应该以何种心情去总结回望我的村官之路,亦如“三德”服装有限公司的成长,苦涩中渗透着丰收的喜悦,每一步都是笃定而踏实。它的成长表明,能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的项目就是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