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龙泉街道滨江花苑社区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居民3500余户、12600余人。社区党支部成员3人,直管党员11人,在职和离退休党员1020人。近年来,社区党支部围绕建设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探索实施“1365”服务型社区党建模式,整合力量,破解难题,在“有人服务”、“有钱服务”、“有地方服务”等方面实现巨大转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位一体”顺机制,整合力量实现“共驻共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有的需要物业公司解决,有的需要业主委员会做决定,有的需要社区“两委”协调办理。但是,各类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工作不交流、资源不共享,各把一摊,各干各的,无法形成合力,造成群众反映的问题无法解决。
针对这一情况,滨江花苑社区党支部创新实行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通过“五方联席议事”、“28号党群议事”等制度,引导驻区单位和居民共商社区事务,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凝聚各方力量,解决社区居民生活难题。
2015年7月,社区内的部分主干道因通车过多,使用时间过长,道路坑洼不平,居民出行受到影响。社区党支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召开了“五方联席议事”会议。会上,社区党支部提议对路况较差的主干道进行维修,业主委员会一致表决通过了修路决议,“两代表一委员”协调施工单位,物业公司积极配合,当天就组织开展施工,不到半个月就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通过这一机制,社区党支部先后解决了停车难、噪音扰民、居民供暖等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由原来的75%上升到现在的95%。
“1365”强服务,多管齐下实现“有求必应”
创新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1365”党建服务模式,高标准建设1000平方米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向居民提供党建、社保、计生、民政等“一揽子”公共服务;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多样化文体服务;社区银行、放心家政、维修维护等市场化便民服务。社区服务阵地由过去的“一室一厅”转变为“综合性服务中心”,实现365天服务群众的全天候、全时空、全覆盖。
只有真情服务,才能换取民心,才能赢得支持。为丰富社区群众文化生活,社区党支部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了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儿童成长家园、道德大讲堂、老年活动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健身等多样化的文体服务。每年夏季,社区党支部都会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党支部与居民一起策划、筹备,编节目、写台词,像京剧《红梅赞》、魔术表演、腰鼓舞《伟大领袖毛主席》等深受居民的喜爱。居民其乐融融好像一个大家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在滨江花苑社区得到了充分体现。
“五色花”搭平台,党员回归实现“订单服务”
着眼于发挥社区党员作用,滨江花苑社区党支部积极搭建社区党员志愿服务平台,组建了“党建红、和谐绿、温馨橙、活力蓝、舒心紫”的“五色花”党员志愿服务队,为252名回归社区党员设立16项服务岗位,向社区居民提供“订单服务”。目前,党员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便民服务活动200余次,成为滨江花苑社区一道流动的风景。
社区在职党员王桂桐,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回归社区报到后,他利用专长创立“桂桐心语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解决了许多居民亲子教育、婚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住在社区的62岁老干部谭守林虽然身体患病,但积极为社区奉献余力,在社区“道德大讲堂”开讲10余次,自创多首儿歌,得到群众的称赞。
在滨江花苑社区,像他们一样的党员志愿者还有许多许多,都在默默地为社区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有了众多党员志愿者的影响带动,社区工作实现了由“独木难支”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转变。
“支部+协会”聚合力,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滨江花苑社区共有60岁以上的居民近2000人,他们大都文化水平较高,对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着强烈的意愿。了解这一情况后,社区党支部秉承“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活动靠文化”的理念,创新建立社区“支部+协会”服务机制,加大社区社会公益组织孵化力度,变社区党组织“一头热”为“全员参与、共同创建”。
社区的老大爷种志坚,是一个“京剧迷”,平时经常在社区花园内唱上几句。2013年11月的一天,种大爷找到社区支部书记王腾,表达了想成立京剧协会的想法。社区党支部立即帮助他组织社区内的其他京剧爱好者,共同成立了滨江花苑社区票友协会,并为他们解决了场所、器乐等硬件设施。协会成立后,在社区党支部的带领下,经常走到居民中开展文艺演出,并通过“三句半”“快板”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又拉近了党群关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滨江花苑社区党支部通过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利用“支部+协会”的形式,创建了老年大学滨江分校、音乐协会、太极拳协会、书法协会等10余支社会组织,成为社区惠民工程的中坚力量,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