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牛伟国”,当主持人念到这个名字时,他大踏步挥手走向舞台中央,大屏幕同时显现出他“脱贫攻坚战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的誓言。10月17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全国脱贫攻坚奖颁奖晚会上,潍坊市发改委驻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第一书记牛伟国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上,同牛伟国一样,潍坊市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倾情为村民们服务,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展现了他们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风采。
牛伟国,一名普通的扶贫干部,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连续请缨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冲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干就是八年;他时刻挂念着村里的工作,带着重病手术刚出院的妻子住到村里,一头又扎进了工作中;他带领党员群众奋战在抗“疫”和恢复生产生活的战“疫”中,半年没进家门……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八年,在驻村扶贫的路上,牛伟国用默默耕耘和真情付出,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和实干担当。经常有人问:“老牛,农村条件那么差,你这八年是怎么过来的?”他总是习惯性地笑着说:“俺没觉得八年多么长,乡亲们跟着俺脱了贫致了富,心里念着党的好政策,俺是真心舍不得他们咧。”
每个贫困户一条脱贫思路,每个村一套致富策略,强党建、夯基础、搞电商、帮就业、通电通水……八年点点滴滴累积,使得一个村接着一个村改了面子换了里子。这是牛伟国八年来的部分扶贫数字:累计投入182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6000万元,硬化路面12万平方米,建设文化大院3处,修建温室大棚12座,发展农业基地8处、奶牛养殖场1处,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200kw,个人捐款捐物2万余元,帮助安置28名残疾人弱劳力就业……村庄美了、村民富了,一提起牛书记,乡亲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每一个简单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发生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脱贫致富鲜活故事。
“我在农村长大,熟悉情况,我能行!”
“我在农村长大,熟悉情况,我能行!”2013年,牛伟国主动请缨担任安丘市郚山镇石河村第一书记,这是他驻村扶贫的第一年。他把照顾孩子的任务交给妻子,毅然扛起行囊来到距家100多公里外的省级贫困小山村,践行自己的初心和担当。
脚下有泥,心里有底,不管牛伟国走到哪里,他总是第一时间摸清贫困实情、分析致贫原因、了解群众需求、找准脱贫潜力,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创新工作方法和模式。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脱贫目标只有一个,脱贫办法却需“量身定做”。
石河村村民说:“贫困户刘政志一家就是靠牛书记拉把起来的。”残垣断壁、妻子另嫁、俩娃辍学、刘政志酗酒,这就是刘政志的家庭情况。第一次当第一书记的牛伟国昼思夜想,怎么才能把这个家扶起来,这可是一个系统工程。
牛伟国用两个月时间跑部门筹集资金,帮助刘政志家完成危房改造,并自掏腰包为这一家人购置必需生活用品。在这个依山而居的“新房”前,他帮助刘政志家盖起两排鸡舍,鼓励其发展养殖业,并帮其找销售出路。刘政志的两个女儿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户籍,牛伟国多次跑县市计生、公安等部门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开车带他一家去市级医院做DNA检测,5000元检测费也悄悄掏上,两个孩子终于有了身份证。最终,房子换了模样,辍学半年的小女儿刘宗娟复学了,牛伟国又帮大女儿在潍坊找了工作。
日子有了奔头、心中有了志气,刘政志多年不见的笑模样也回来了,一个积重难返的家站起来了。
当年腊月二十六,老刘扛着一袋子花生来到牛伟国住处,一句话没说,两行热泪先流了下来。花生退回,两双手却紧紧相握,两颗心永远绑在了一起。
帮扶石河村刘政志一家只是牛伟国扶贫路上的一个缩影。在他的驻村里,每个贫困户家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每个困难群众都是他的“心头肉”。
在大圈村,“利奇马”台风侵袭当晚,他半夜冒着风雨,查看贫困户住房是否安全,村里排水是否通畅,在了解到孙秀云和李其昌两户老人的房屋损毁严重后,牛伟国协调争取政策资金完成危房改造;楚华信年龄大、行动不便,他与村干部商量后,安排他负责管理绿化树,每年也有3000多元收入。
李德彪有力气,牛伟国给他做思想工作并联系附近机械厂让他干装卸工,还经常鼓励他坚持干下去,现在已经成了装卸主力;高守挺腿有残疾,家庭有困难,牛伟国重点关注,三天两头去他家,并帮助购置幼兔,到目前高守挺的兔子已经卖过好几茬……
2019年,牛伟国又向党委递交请战书,带着组织重托来到峡山区大圈村任第一书记。驻村不久,妻子需要做手术。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耽误帮扶工作,牛伟国在妻子手术好转后就办理出院,把妻子带到了村里,一边工作,一边照顾。
“我所做的工作,只是一名合格党员应该做的。”
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变成小康之家,做好精准扶贫,这是扶贫工作的第一步。让牛伟国花费更多精力的是,在自己不再驻村之后,如何让农村实现“自驱动”,让贫困户不返贫,普通农户致富有门路,农村发展有活力。他重点抓住三点,强化基层党建、发展农村产业、做好农村基建。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牛伟国深知只有不断探索农村党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真正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战中,才能真正激活各项事业发展的“红细胞”,才能有泉涌般的无限动力。他结合实际制定了《党员结对贫困户工作制度》《党员帮扶目标管理制度》,编制《合格党员明白手册》。并把每月主题党课整理成册,发到每名党员手中。他说:“驻村两年,终会离开,要留下一支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过硬队伍。”
兴产业、增动力,有产业才能拔掉穷根子。在石河村,牛伟国多方争取资金扶持栽植优质核桃、注册“石河粉皮”商标、建立从村到市区的消费扶贫渠道等,短短两年就有12户贫困户脱贫,村人均收入提高1200多元,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在大圈村,为发展经济,牛伟国带领村党支部一班人制定长远规划:主要发展以大棚樱桃、红心猕猴桃为依托的乡村林果种植业,辅以休闲旅游采摘,走好能人带领、党员干部包保,从少数富到群体富、再到全村富的路子。说了算,定了干,当年该村“两委”就组织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种植200亩红心猕猴桃,村南果树种植集中区成为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场,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5500元,顺利实现脱贫。多年经验累积,牛伟国还总结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观光采摘平台”扶贫模式。
留在农村的人要安居乐业,离开的游子可以记得住乡愁,必须把农村基建做好。牛伟国到各个部门争取资金用于农村饮水、道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圈村,多次协调沟通街道和有关部门,争取安全饮水项目资金20多万元,对全村饮水进行改造;多方募集资金200万元,硬化道路8公里;争取绿化树木800多株,美化了街道;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他率先捐款3000元。
乡亲们说:“就愿意和牛书记说说家常话。”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突如其来的“战疫”是一道大考,牛伟国带领大圈村全体干部冲在一线。从大年初一开始,牛伟国就和村干部一起发动党员组成疫控巡防队,核查登记外来人员,全面摸排重点区域返乡人员。同时,积极组织村党员干部关爱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鼓励贫困户成员参入防疫执勤公益岗位,及时关注并解决他们生产生活困难,确保已脱贫贫困户不“因疫返贫”。
从大年初一防控疫情至今,牛伟国半年都没有回过在潍坊的家。他说:“村里的事不分周一周末,农业产业园要赶时令栽苗补苗,土地流转要抓紧联系承包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上报,下半年要招标施工,事事不等人。”
如今,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作为第一书记,牛伟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笃定信念,与干部群众团结一道,在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持续打好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走在村子的大街上,乡亲们老远就喊“牛书记”,“就愿意和牛书记说说家常话,牛书记已经答应俺们留在大圈村不走了!”群众朗朗的话语说明了一切。村里两条主街罩了柏油,100多盏路灯照亮了全村,生产路硬化到了地头,农用电网覆盖了全部耕地,观光采摘园人流不断,线上线下销售两旺……光鲜背后付出的艰辛,牛伟国不愿多说,始终就是一句话,“应该的,我能行。”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不管遇到何种困难,牛伟国最爱说的是“我能行”。“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驻村才有实效。”这是牛伟国任第一书记这些年来的深切感悟。
他曾许下诺言,“脱贫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而今他正践行着诺言,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依然奋战在第一线,全力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双料“齐鲁样板”,为决胜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更多力量。(中共潍坊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