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临沂市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部署要求,坚持系统化设计、全要素体现、重点性突破、可量化评判,全面加强师资课程体系建设,着力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统筹为先,“市县乡”逐级建库。2020年以来,按照“分级负责、各有侧重、结构合理、满足需求”思路,推进师资库和课程库建设。一是乡镇抓基础。重点从农村头雁、归雁、鸿雁等本土人才中优选师资1398名,开发课程1678堂,引导基层党员在“乡音土话”的轮训中学习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二是县级抓示范。重点从党校教师、党代表、先模人物等群体中,分类遴选组建既能讲“大道理”、又会说“群众话”的优秀讲师409名,开发兼具理论性和实用度的课程575堂,确保县级培训上接天线有高度、下沾泥土接地气。三是市级抓精品。实施“百优名师”“百佳课程”培育计划,重点从省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党政领导干部以及沂蒙干部学院、临沂市委党校、临沂大学优秀教师中,遴选首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31名,开发适应面广、权威性强的精品课程34堂,确保市级培训上水平、出精品。
坚持机制为要,“建管用”一体推进。将师资课程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来抓,重点建立三项机制。一是精选优选机制。建立定期申报制度,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工委每半年提报师资课程;加强与干部教育以及宣传、党校、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联络,及时把优质资源纳入视野。结合“我来讲党课”、“我和我的支部”、“发现榜样”、学历教育“学员上讲台”等活动,及时发现“好苗子”“好题材”,跟进培养提升。目前,各级师资中有学历教育学员156名、“榜样”223名。二是能进能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组织部门和学员双重评价制度,通过跟班听课、课后调查等方式开展师资评价,已有3名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师资被调整出库。三是共建共享机制。坚持“名师讲大课”,组织开展沂蒙乡村振兴万人大课堂11期,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结合冬春季大培训,由基层党组织“点单”,市县统筹调配,推动供需匹配。组建“党代表报告团”“榜样宣讲团”“头雁讲师团”等,常态化开展送教活动,推动教学资源下沉基层。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送教队、宣讲团40个,开展宣讲216场次,培训党员17.3万人次。
坚持内容为王,“红绿蓝”分类开发。积极应对党员培训需求日趋多元的趋势,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一是传承红色基因。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深挖红色资源,培育沂蒙精神传承名师9名,开发《从沂蒙根据地看中国革命》等红色课程60余部,其中1部被中组部“党课开讲啦”专栏展播。二是推动绿色发展。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结合深化“四雁工程”、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工作,采取“课堂+基地”模式,评选兴村共富名师12名,开发建设《支部带致富,青山变“金山”》等课程24部,其中1部被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库。三是培育乡村“蓝领”。聚焦农业农技、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评选实用技术、专业技能类名师10名,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课程13部,其中入选全省基层干部培训优秀网络课程、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优秀精品课程各1部。
坚持形式为重,“讲唱做”有机融合。持续创新教学形式,着力提高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参与度和实效性。一是讲好总书记故事。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福建》等八本书为教材,市县分别成立“讲故事·学理论”骨干宣讲团,作为基层党员培训必修课,引导他们在生动鲜活的故事中,入脑走心、深学深悟,增强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二是提升现场教学。利用1年时间开展沂蒙党性教育基地集中提升行动,加强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新开发红歌课2堂、情景小剧18部,大型艺术党课12节、《重走突围路》《支前小分队》等体验课4堂,引导党员在感同身受的现场、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增强党性观念。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依托乡镇(街道)党校(党员教育中心),统筹种养殖基地、合作社示范社、电商小镇等资源,建设各类实践教学基地219处,规划实践教学线路48条,开发实践课程240堂,引导党员在实地考察和观摩交流中掌握技能、增强本领。(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