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张春晓 赵君 制图:马立莹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山东人才强省建设的奋进历程:截至2021年底,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0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近30%;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114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300名;近三年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万余人,全省高技能人才达330万人……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大力实施“人才兴鲁”战略,聚力“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全力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构筑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
“书记选题,领衔攻坚”!日前,山东16市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一经公布,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把手”靠前抓好“第一资源”,这是我省坚持党管人才,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的缩影。
升格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部署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谋划新时代全省人才工作;制定党管人才职责清单,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从重大人才政策制定到重点人才工程实施,从重要人才队伍建设到人才生态打造,我省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更加完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深根植于各级各领域和各行各业,齐鲁大地尊崇人才、尊崇创造蔚然成风。
眼下,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350平方公里的盐碱地上,一场科技大会战正在进行。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带领团队人员,一直在这里奔忙。就在去年10月,他们研究培育的大豆品种“齐黄34”,实打验收亩产302.6公斤,实现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突破。把论文写在盐碱地上,今年省农科院集结21个研究单位、550余名科研人员聚力攻关,力争用3-5年时间,在培育耐盐碱品种、研发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山东不断引导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十三五”以来,我省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43项,其中我省单位和个人牵头获奖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海洋领域获国家科技奖数量超过全国的40%,涌现出“蓝鲸2号”半潜式钻井平台、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全球首款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1.7%。
高能级平台,是吸引集聚人才的“磁石”。山东积极实施人才平台“提能造峰”计划,依靠优势科创平台集聚一流人才,夯实人才发展基础。
青岛灵山湾畔,集聚了中科院13家科研单位力量的海洋科技“航母”——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扬帆起航。作为一个协同高效、开放共享的海洋科技国家级平台,该研究中心成立仅三年,就集聚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运维人才1900余人,其中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90余人,吸引5000余人次利用平台资源,开展600多项课题研究,实现30余项成果落地转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经深有感触地说:“研究中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战略创新力量相继落户山东,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高标建成,高能级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发展,为广大人才干事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与此同时,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双高”建设成效明显,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增至191个、978个,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院士恳谈会、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海洽会、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品牌人才活动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才看好山东、选择山东。
人才生态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省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先后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新形势下引才用才18条”“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措施,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本硕博毕业生补贴政策实现16市全覆盖,泰山、齐鲁人才工程品牌享誉全国。
持续推进人才制度改革攻坚,我省实施高校科研单位“五权下放”、职称评审“直通车”、基层职称制度、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一系列放权松绑举措,有效激发了人才活力。不断拓展人才服务内容,我省构建形成以“山东惠才卡”为代表的“四个一”人才服务体系,初步构建起“人才贷”“人才板”“人才投”“人才保”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
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